CCER重启后,碳圈春天还在路上
CCER重启后,碳圈春天还在路上
文 | 雪小顽
编辑 | 苏建勋
碳圈江湖,有关 CCER 的消息从未停歇。
CCER,也就是 "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是碳市场上流通的一种交易资产。更形象来说,CCER 与碳市场,类比于股票与股市。
由此不难想见,CCER 作为碳资产,所蕴含的商业潜力和价值——想象中,这将成为一门极其性感的生意。
过去近一年,围绕着 CCER,相关部门出台配套制度、官宣重启、发布两批新方法学、释放扩容信号…… CCER 一步接一步,脚印踩得密集、扎实,碳圈从业者也在持续等待更大的进展。
最新消息是,8 月 23 日,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发布了《关于受理自愿减排项目与减排量申请的公告》,标志着 CCER 申请通道正式开启。流程启动后,新一批 CCER 项目和减排量,距离走向碳交易市场越来越近。
什么类型的项目有可能变成 CCER,以及如何变成,关键取决于 " 方法学 "。
它像一份操作规范和指南手册,定义了 CCER 的项目类型、需要满足的条件(例如时间年限)、项目的开发设计和减排量核算等等。可以说,如果没有方法学,就谈不上 CCER。
正因如此重要,每一次公布方法学,都会引发广泛的行业关注。目前,已经官宣的方法学包括六类: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以及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
这些共同构成了 CCER 重启后的最新一批项目,随着申请通道近日开启,它们将成为碳市场上的交易增量。
曙光在望,我们和三位碳圈人聊了聊。他们来自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和投资机构,长期关注碳领域,具有资深的一线从业背景。他们都走过了近年来碳行业的真实历程,在碳市场里掘金、沉浮。
36 碳从中了解到,目前 CCER 的购买需求,绝大部分来自控排企业,以火电厂为代表。背后的驱动力是为了强制履约。
买方画像清晰,而作为潜在商品的新 CCER,情况相对复杂。
从类型来看,光热发电和海上风电这两类项目主要掌握在大型国有企业手中。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的市场机会更多在于造林碳汇、煤矿低浓度瓦斯,其余两类的减排体量较小。
目前的 CCER,还是一门 " 小而美 " 的生意。行业人士对项目投资收益的态度,也颇为谨慎,口中的高频词是:风险、不确定性。
言谈间可以感受到,业内对 CCER 有一点落差感,但更多是期许——未来碳市场的水还可以更宽,鱼还可以更肥。
真正属于 " 卖碳翁们 " 的春天,还在赶来的路上。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文本经整理:
" 新方法学终于来了,但来的不是我想要的 "
某碳资产管理公司 从业者
全国碳市场对 CCER 的需求,虽然一直存在,但新政策的结转要求可能导致配额才是主要交易产品,CCER 次之。
现在流通的 CCER 也都是存量项目。市场重启和新方法学公布之后,新的项目和减排量都还没完成签发流程,减排量一吨都没出来。
前段时间才公布第一批审定核查机构(DOE)名单,相当于刚把裁判员选出来,比赛还没正式开始。
在已经公布的 6 类方法学(4 个正式发布,2 个意见征求)中,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并网光热发电,这两类项目和减排量基本掌握在电力行业的 " 五大六小 " 手里,且投资门槛很高,只有大型国企能投得起。
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原本就是各大发电集团的主营业务,对他们来说,相当于我原来就是卖汽车,重启后开发成 CCER 无非是多加个型号,不需额外投入。
现在市面上最常规的项目也是新能源类,它们的减排量计算更标准化,认证过程更快。重启之后项目量没有太大变化,因为全国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的项目总量就那么多,一张表就能列出来了。
7 月 21 日,2024 中国碳市场大会、第八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在武汉召开。图源:视觉中国
市场上 CCER 的购买方是以控排企业为主。不管中间经过哪些业务形态,过手多少家碳资产公司或者金融机构,CCER 流向的终端就是火电厂,为他们补上配额缺口或者是置换。
至于通过购买 CCER 去完成碳中和声明的自愿购买行为,有,但是很少。因为还有像 VCS、黄金标准、CDM 等其他碳信用产品一样使用。
实际上,办一场碳中和活动也用不了太多减排量,绝大部分的购买需求还是来自控排企业,也就是火电厂。他们手里还掌握着新能源类减排项目,为了履约去买 CCER,都是内部消化,大概率不会参与到市场中交易出去。
第一批方法学刚出来的时候,造林碳汇的开发热度很高。各大林场都有很多碳资产公司的人频繁找上门,因为造林碳汇是这类民营公司能有机会拿下的项目。林业比较传统,大多没有自己的碳资产团队,想开发 CCER 的话需要对外招标。
我和林业系统的人交流过,业内都认为相较于过去,造林碳汇新方法学的条件更严苛了,项目门槛更高。
这意味着项目覆盖面会收窄,未来能进入全国碳市场的造林项目不会像以前那么多。再加上市场重启后过了这么久,新的 CCER 碳汇一直没出来,大家态度更冷静了。
从碳资产开发的业务上来说,国央企和民营公司都有,大家在不同的生态位,做不同的生意。
各大发电集团都有自己的碳资产管理公司,他们主要忙活自己集团内部的项目。民营碳资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大,毕竟项目资源有限,业主很多都是大企业,不缺人不缺钱,对 CCER 开发会比较谨慎求稳,招标门槛都设得很高,民营公司不是靠低价就能中标。
正因如此,最新的两类方法学出来之后,从业者们的心情都比较复杂——等了太久了,感觉憋坏了,大家在朋友圈刷屏。
至于这两类新项目,大家对煤矿低浓度瓦斯不觉得意外,但没想到会有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主要是它的减排体量不算大,又分布得比较分散。
圈内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新方法学终于来了,但来的不是我想要的。
想入局 CCER,不能光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
妙盈科技高级副总裁 海舟
第二批 CCER 方法学刚公布时,圈内人都觉得 " 千呼万唤始出来 ",觉得可以在这个市场中大赚一笔,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风险?
煤矿低浓度瓦斯方法学的出现是在我们的预料之内,因为过去两年,全球范围内瓦斯利用的关注度非常高,但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方法学让我们有点意外,因为它的减排体量相对小一些。
7 月 30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 CCER 方法学的公开征求意见稿。生态环境部官网截图
早在几年前,妙盈科技就已经专门成立了碳资产开发团队。当时国内 CCER 还处于暂停状态,业务主要面向海外 VCS 和 GS 类项目的国内业主,做项目开发和变现。同时基于我们对项目质量、额外性的判断,也会储备一些国内项目,暂时先不开发,计划等到 CCER 重启以后再做后端开发。
国内现存的瓦斯项目加起来大约有 40 个左右。这些项目原本并不是为了 CCER 开发,绝大部分是为了给煤矿提供额外的热源,以及用作配套发电,更多是以综合能源利用的形式获得收益。
新一批方法学公布以后,这些项目可以通过 CCER 获得一份额外的收益。这是一个存量的机会,不需要做设备更换和额外投资。
CCER 重启和新方法学相继出来之后,周围有很多朋友问我:现在是不是一个入局投资的好时机?我觉得还是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光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
圈外人可能不太了解其中的不确定性。举个例子,CCER 重启之前,国际和国内上的项目,整体通过率只有 30% 左右。
这意味着,投进去的钱有 70% 的概率可能会打水漂,因为连签发流程都无法通过。当然,通过率低是以前的情况,那时候行业鱼龙混杂,操作不够规范。如果找专业团队做的话,成功率会高很多,但依然不排除有开发失败的可能性。
即使项目成功开发了 CCER,收益来源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项目的收入单纯依靠政策驱动,且唯一收入来源碳价的话,尽管我们长期对碳价看涨有信心,但短期的价格波动会带来项目收益风险。
所以要把 CCER 作为项目的补充收益来源,才能降低风险。对投资者来说,项目额外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也能确保万一 CCER 开发失败,前期投入资金也不会完全打水漂。
比如前面提到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项目,收益不仅来自 CCER,还有其他的供热、供电收益,甚至会有一些地方补贴。但不同项目之间,收益渠道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南方的煤矿不需要额外热源,供热这部分收益就拿不到。投资方需要判断项目的各类收入是不是都能拿满,实现收益最大化。
有的项目可能还需要额外的设备投入。像在一些瓦斯项目里面,对汽轮机发电机组的投入也有大几百万元,整体算下来 ROI 会被拉低。我们之前做过测算,如果仅仅依靠 CCER 作为唯一的项目收入,投入这样一台大型设备,真正的投资回报周期可能要拉长到 6-8 年。
大家只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忽略了项目在投建和运营过程中也有很多风险,比如煤矿的安全性和运营成本。尤其是运营成本,每年需要持续投入,算下来综合收益率肯定会被拉低。
毕竟很多项目是实打实的工厂或者能源电站,投资方需要找到合适的运营方,确保项目能按照投资模型去落地。从模型到工厂实际落地,这中间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运营成本,再加上跟项目业主的分成、外雇碳资产开发公司的成本,整体算下来,投资方最终的收益可能被压到只有 50% 了,ROI 不断被压低。
另外,林业碳汇和红树林方法学考虑到碳汇量的非持久性,引入了风险扣减率,对实际签发的 CCER 又分别打了 9 折和 95 折。
目前国内自愿碳市场背后的购买需求,是靠政策强驱动。CCER 更多还是一个刚需市场,背后的需求是履约,国内 CCER 中有 80%-90% 是被控排企业吸纳了。
控排企业为了提升履约的性价比,会选择能够满足最低履约门槛的项目。按照规定,控排企业每年排放量的 5% 可以使用 CCER 抵销。
CCER 的价格比配额略低,控排企业如果有配额缺口,大概率会优先考虑购买 CCER。即使没有缺口,企业也有置换套利的空间,把多余的配额卖掉,再转向买入低价的 CCER,赚价差。这也保障了整个 CCER 市场的活跃度和交易量。
在 CCER 重启之前,其实客户会有所顾虑和存疑,因此配合度和投入度没那么高,主要担心政策不明朗、收益测算划不来。
但去年底 CCER 市场重启,以及新方法学陆续公布之后,我们在对接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时候也发现,大家更关注也更认可这件事了,减少了很多前期的市场教育工作。妙盈科技的碳资产开发业务量有所提升,今年签约项目比去年翻了两到三倍。
现在 CCER 是小而美,期待更新更广的方法学
凯辉基金合伙人 赵晶
凯辉基金于 2020 年就开始重点关注碳中和转型中的投资机会,在碳领域陆续看了上百个项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做碳核算,就是把碳账算清楚;二是做碳资产开发。
在经过对上百家公司的评估和考察之后,我们最终决定投资其中的两家公司。
一家专注于碳盘查和核算业务,帮助企业或组织计算和管理其碳排放;另一家是做碳资产的数字化开发服务,是一种将数字技术与碳市场结合的技术工具型项目,以增加碳资产的增信和降低履约风险,主要面向下一代碳排放方法学的开发和应用。
2021 年前后,这类公司的融资逻辑更接近企业服务领域,也就是说,它们的商业模式类似于 SaaS 类型的公司,投资者更多地将它们视为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公司。
然而,我们逐渐意识到,这类项目的增长和成功实际上更多是受到监管政策的驱动,而不是单纯的市场需求。这意味着,这些公司未来的发展将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完善的碳市场将是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目前,CCER 在强制碳市场中最大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履行其减排义务,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相比之下,自愿减排市场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在投资时,我们更关注强制碳市场中的系统化交易所蕴含的机会和潜力。
图源:IC photo
碳交易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因为碳排放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依靠非常强的信用支撑才能够保证市场的正常运作——信用是碳市场的核心要素。为了确保各个环节碳数据的准确性、完善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这个逻辑,我们更关注那些能够赋能碳行业的数字化技术,例如区块链和 AI。这些技术在其它行业领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认为它们在碳市场中的应用尤其需要,属于刚需,并且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CCER 的发展非常需要公开透明的机制以及科学的、可持续的方法学,这不仅包括开发过程中,还涉及开发之后的数据收集、存证和核查。
这些都是 CCER 面临的核心挑战,只有当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CCER 才会被广泛的接受,市场认可度和交易活跃度才会进一步提高。用数字化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投资时重点关注的方向。
从已经公布的两批方法学来看,当前公布的 CCER 方法学是相对传统的小众项目为主,这种 " 小而美 " 的模式更多是为了刺激市场的参与度,先让这个市场先转起来,同时通过这些项目进一步验证所采用的方法学。
CCER 刚刚重启,用这样的方法学来测试市场反应,以逐步激发市场的活力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在已经公布的六类方法学中,虽然市场化主体有较大的参与空间,但这些项目的技术要求和难度也相当高。例如,第一批方法学中的海上风电项目,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样的项目更适合大型国有企业(" 五大六小 ")来运作。
相比之下,第二批方法学的门槛相对较低,更贴近普通企业的能力和需求,民营企业更容易参与,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的参与度。
当然,我们期待的是下一代方法学,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更普惠的领域,让项目覆盖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市场化程度也更高。
我认为,下一代方法学正在酝酿过程中,它们不会再基于传统方式,而是会开拓新的领域和方式。
未来的 CCER 方法学将更具创新性和包容性,会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变得更加普惠,真正发挥 CCER 在碳减排贡献的调控能力,让绿色权益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让更多的企业和市场主体能够参与进来。
目前进入碳市场仍然是一个不错的时机,市场中的机会一直在,区别可能只是这些机会是系统性的大机会?还是一些阶段性的机会?
在前两批方法学中,更多的是 " 小而美 " 的投资机会。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方法学的扩展和升级,未来会有更大的投资机会。
在国家提出 3060 双碳目标之后,碳行业的从业者们一度觉得自己终于迎来了机会。但现在看来,自愿减排市场其实并不像预期中的那样稳定,操作起来也较为困难。
这种现实情况与碳行业从业者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也理解在行业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些波折和挑战,我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大家都在等待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进一步扩容,伴随着欧盟 CBAM 的进一步落实,我们的碳体系需要尽快纳入全球碳交易体系,真正提高我们碳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只有到那时,才会迎来属于碳行业的从业者们真正的春天。现在,我们仍然在前进的路上,我们还在等……
-
- 微博失去“人味儿”
-
2024-09-03 02:11:11
-
- 中国石油发布33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腾讯HR助手将整体退出市场;国家数据局:
-
2024-09-03 02:08:55
-
- 美团酝酿下一场战争
-
2024-09-03 02:06:39
-
- “房屋养老金”热议背后的试点、规划及难点,记者实探试点城市项目并采访课题
-
2024-09-03 02:04:23
-
- 图森未来暗涌流动:创始人争夺战将再次上演?
-
2024-09-03 02:02:07
-
- 「浓人」杨天真:我就是「既要又要」
-
2024-09-03 01:59:50
-
- 俄罗斯重工业那么强,为啥俄军的摩托车都得从中国进口?
-
2024-09-03 01:57:35
-
- 新加坡:我也开始“卷”了
-
2024-09-03 01:55:18
-
- 从秦汉胡同看儿童国学教育的问题与发展?
-
2024-09-03 01:53:02
-
- 回购不可盲目触发,也并非洪水猛兽
-
2024-08-26 19:29:41
-
- 无人驾驶优等生,Waymo的冲刺与障碍
-
2024-08-26 19:27:25
-
- 5G-A商用,能否引领中国5G走出商业变现困境?
-
2024-08-26 19:25:07
-
- 当人形机器人开始走进车厂
-
2024-08-26 19:22:49
-
- 小米OV和荣耀,新战事将从九月燃起
-
2024-08-26 19:20:31
-
- 资本相信人形机器人
-
2024-08-26 19:18:13
-
- 小米SU7亏本倾销性质恶劣?解码雷军眼中“最出色季报”
-
2024-08-26 19:15:57
-
- 一个偏科怪才,进化为机器人价格屠夫
-
2024-08-26 19:13:40
-
- 央行已开始对金融机构持有债券资产风险敞口进行压力测试;金融监管制度建设全
-
2024-08-26 19:05:00
-
- 《黑神话:悟空》爆火,给了品牌怎样的启示?
-
2024-08-26 19:02:44
-
- Anil Seth:机器的思考是否触及灵魂?
-
2024-08-26 19: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