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日本文字的演化过程

2025-09-12 15:06 来源:略喷网 点击:

日本文字的演化过程

每次看到日本街头的图片,总是被里边的汉字所迷惑,得琢磨一下是不是中国某地。在看日本动作片的时候,里边的汉字也总是让你对里边的内容有所领悟。日本何时开始使用中国文字,中间又经历了什么呢?

在汉字传入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和文化的。汉唐时期,便开始派使者前往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语言及汉字。

公元3世纪,一位名叫百济的和尚将中国的文字带到了日本,日本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汉字,并将汉字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发明了中日混交的日本文字。

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正式传入日本,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王派遣阿直歧和王仁到日本教日本的皇子学习汉文。这是有关日本人系统学习汉字的最早记录。

公元6世纪,著名的高僧鉴真和尚东渡,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在公元7世纪的日本宫廷及贵族女人没事儿就以抄写诗歌来打发时光,写着写着,无形中便简略了汉字,变成类似草书的字体,积年累月,就形成了“平假名”;而另一方面,要学汉文的宫廷子弟等,为了将汉文念成日本固有语音,就在汉文旁加上种种拆解汉字而成的助词与记号,这些助词与记号,则发展成为了“片假名”。

假名是日语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假名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

1866年,前岛密向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进言,他说国家发展之本在于国民教育,而要想实现教育的普及,就必须要简化文字文章,应当在普及文字的过程中,废除难于学习的汉文字,用假名来代替。

到了明治时期,在第一代文部大臣森有礼的推动下,废除汉字得到了日本高层乃至社会人士的支持,前岛密和森有礼的思想主张影响深远。他们的拥护者们先是成立了假名会和罗马字会,然后又发动了诸多废除汉字使用假名的运动。

随着明治维新日本的逐渐强大和清朝的衰败,让日本对于使用汉字更加不服气,特别在甲午战争后,这种废除汉字的论调甚嚣尘上。

1900年,明治政府在道德运动进行的过程中颁布了《小学校令改正》,减少了课本中教授孩童的汉字数量,限定小学教授的汉字应在政府规定汉字表的1200字之内。一直到1918年之时,日本政府又重新制定了常用汉字表,把汉字限定在了1945字之内。

1923年又颁布了《常用汉字表》,规定常用汉字为1962个;1931年,根据《关于常用汉字表及假名遣改定案的修正》,常用汉字减少了147个,增加45个,最终定为1858个;

1942年,国语审议会又把常用汉字减少为1134个;

二战结束美军进驻日本之后,立即要求日本政府废除汉字,理由是要彻底拔掉军国主义的恶根。战败严重打击了日本人的文化自信力,即使没有美军煽风点火,支持“废除汉字”的日本学者也不在少数。

1946年,日本国语审议会推出了《当用汉字表》,常用汉字得到增加变为1850个;

可美国要的不是限制,而是废止。差一个字,一个偏旁部首,都不算。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日本搞一次“全国识字测试”。如果日本国民的测试结果不达标,则汉字必死,日文拼音化将全面推行。

两万名参与测试的日本人面对这种难度,在事先没有被告知测试目的的情况下进行,最终,无法读写汉字的人口仅为2.1%,而美国直到2013年的文盲率高达13%。这一碾压级别的事实,击垮了废除汉字计划。

2010年,日本文化审议会发布《改定常用汉字表》,汉字数又得以增加,确定常用汉字为2136字,这一规定也被一直沿用至今。

2011年的民调同样显示,72.4%的日本人认为“汉字是书写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可以消除日语同音字带来的歧义,60.1%的日本人认为“汉字一目了然,有助于阅读”。

日本使用汉字近两千年,其中汉字的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日本文化,所有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科技资料,都是用汉字或汉字与假名共同记载的。如果一味地废止汉字,将使日本文化缺失很大一块,现在许多假名无法表述清楚的。

看看韩国废除汉字之后的乱象,再看看日本近年来增加常用汉字表,是不是又有不同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