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最有骨气的中国儿童:盘点人们熟悉的五个抗日小英雄

2025-07-16 04:09 来源:略喷网 点击:

最有骨气的中国儿童:盘点人们熟悉的五个抗日小英雄

“最有骨气的中国儿童:盘点人们熟悉的五个小英雄。”——题记

在人们庆祝“六一”儿童节之际,是否会想起八十多年前我们的小英雄呢?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涌现出了无数的小英雄,其中有五个人的事迹最令人熟悉。

儿童团

第一位:两位小英雄王二小

平山县的“王二小”阎富华,阎富华乳名叫二小。1929年5月18日生,生前居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任儿童团长。1941年9月16日,日军向晋察冀日报社驻地滚龙沟村“扫荡”,正在站岗放哨的阎二小发现了日军,赶紧叫放牛的伙伴回去报信,他自己则佯装给日军带路。

阎富华故意把日军带进了包围圈,为报社人员的转移和设置包围圈创造了时间。阎富华把日军带进了包围圈后,抱住一个日本兵跳崖自尽。就在他跳下悬崖时,一个日本兵用刺刀刺中了他的后背,阎富华身受重伤牺牲,日军也被全部歼灭。

王二小

河北涞源的王二小,出生于涞源县上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9年父母和哥哥相继因贫苦而死,11岁的王二小逃荒到狼牙口村,给地主家放牛,后来加入了八路军的抗日儿童团,成为了一名儿童团员。

王二小经常在山上放牛,给八路军站岗放哨。1941年11月4日,日军60余人从狼牙口往范庄旺村奔来,偷袭驻在村里的八路军后方机关。王二小见情况不对,将他们带进了石湖旮旯山谷八路军的埋伏圈。

石湖旮旯山谷长约40米,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形最适合打伏击。八路军早已经埋伏在了这里,日军被王二小带进山谷时,察觉到了情况不对。残暴的鬼子砍掉了王二小右手的五个指头,又在他的身上刺了几刀,用刺刀将他挑起摔在大石头上。

就在此时,八路军的枪声响了,歼灭了这股日军。八路军立刻将王二小和另外两名重伤的战士送往6里外的刘家庄抢救,可是王二小却因为伤势过重牺牲了,他牺牲时年仅13岁。

王二小之墓

第二位:被砍手指的温三郁

温三郁出生在河北省武强县前西代村。1941-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日军在冀中平原进行“三光”政策,前西代村的八路军主力迫于形势不得已转移,留下民兵和游击队继续与日军作战。

温三郁一家都是抗日分子,父母和哥哥都是游击队员,他是儿童团员。温三郁的家里是游击队员活动的据点,家里挖了一条很深的地道,用来传递情报和运送伤员,地道入口在后院的菜地里。

温三郁的手

1943年正月,由于叛徒出卖,日伪军包围了村子,抓住了温三郁和她的母亲。叛徒对他们母子威逼利诱,让他们说出八路军的下落,说出地道的入口在哪里。温三郁痛骂叛徒和日寇,连说四个不知道。

凶残的鬼子每问一句就砍掉他一根手指头,温三郁被砍掉了三根手指,但他的嘴里还是只有一句“不知道”。恼羞成怒的鬼子举刀朝他的脑袋劈来,温三郁本能地用手去挡,又被砍掉了两根手指头。

温三郁的双手只剩下了五根手指头,但他没有屈服。1944年12月,温三郁的事迹传遍了晋察冀边区,他获得了一枚闪亮的勋章,并被授予了“保持民族气节小模范”光荣称号。

温三郁的纪念章

第三位:坚守秘密的王璞

王璞,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完县野场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秋天,民兵为了对付日军抢粮,大搞地雷战,在广大群众中积极普及地雷知识。王璞用墨水瓶制造地雷,起名叫“瓶瓶雷”。

一天上山割草时,王璞碰上两个日军和一个翻译叫他带路,他用随身携带的瓶瓶类炸伤了翻译。爆炸声引来了民兵,抓住了随行的两个鬼子。王璞立下大功,被大家推举为儿童团团长,当时他才11岁。

当上儿童团团长后,王璞带着儿童团员们积极配合八路军、游击队打鬼子,他还亲手抓住了一个企图混进村子的伪军。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王璞的儿童团对抗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儿童团

1943年春天,日军调集重兵对野场村发动大扫荡,八路军主力转移到深山中牵制日军,转移到外线作战。游击队和儿童团负责保存八路军的枪支、粮食和其他补给,应付进村的鬼子和伪军。

日军包围村子后,伪军将王璞和他的妈妈指认出来。伪军逼问他们八路军的下落,让他们交代八路军的枪支和粮食在哪里,只要说出来就放了他们。

王璞瞅了一眼伪军,大声喊道:“我们就算死也不说!”恼羞成怒的鬼子开枪了,118个无辜的村民都遭到了杀害。王璞和乡亲们都牺牲了,他们至死都没有向鬼子低头。王璞牺牲以后,被授予“民族小英雄”光荣称号

王璞

第四位:送鸡毛信的李爱民

李爱民是山西省武乡县白家庄人,9岁时参加抗日儿童团。在一次放哨时,他机灵巧妙地逮住了一个化装成补锅匠的密探,这个密探企图浑水摸鱼进入村子打探情报。游击队将密探就地正法,李爱民被大家推举为儿童团团长。

李爱民简笔画

1941年夏初的一天,八路军交给李爱民一封鸡毛信,让他想办法通过日军的封锁线,送到东沟的民兵队长手里。李爱民接下鸡毛信,赶着一头毛驴就出发了。在路上他遇到了两个日本兵,日本兵将他摁在地上打,又开枪打破了他的头皮。

李爱民一口咬定他就是放驴的孩子,两个鬼子搜了半天也没有搜到什么东西,这才将他放走了。在日军搜身之时,李爱民把鸡毛信藏在了毛驴身上,因此躲过了这一劫。他忍住剧痛爬起来,把鸡毛信送到了东沟。

东沟的民兵大队长接到信后,配合八路军一举消灭了前来抢粮食的日军小队,拔掉了日军的一个据点。李爱民送出的情报起了关键作用,他得到了八路军首长的表扬。

1943年9月,李爱民为掩护民兵和乡亲转移,不幸落到敌人手中。在敌人的威胁利诱和毒刑面前,他英勇不屈,于同年10月6日被日军杀害。李爱民被日军杀害时,年仅13岁。老电影《鸡毛信》的原型就是他。

鸡毛信

第五位:抗联小英雄姜墨林

姜墨林(1921-1940),1921年出生于吉林省宁安县红土墙子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从小与哥哥相依为命。九一八事变后,他目睹日寇凶残暴行,加入了儿童团抗日。

1934年初,姜墨林参加了绥宁反日同盟军,学会了使用各种武器。在镜泊湖大捷中,他一枪打死了一个日本兵,又用手榴弹将一个日本军官炸得血肉横飞,首战就立下了大功。

儿童团员

1935年2月,他被调到抗联第二军第四师第四团的青年义勇军中任小队长。1937年冬,日军调动数万大军向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讨伐”,密营与外地作战部队的联系几乎全被切断。密营缺少越冬的粮食和御寒的棉衣,总指挥部把这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交给了他。

在他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轻骑队,凭着他过去跑交通的基础,很快取得了群众的支持。不到一个星期,就筹集了100多匹棉布、近千斤棉花,还有胶鞋和其他物资。当他们回到密营时,总指挥部的领导怀着感激的心情说:“你们全胜归来,这是一个奇迹!”

姜墨林

1938年8月,17岁的姜墨林成了抗日联军中最年轻的指挥员。他单独率领着一支部队,出没在宁安、敦化、舒兰等地,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多次取得战斗的胜利,受到总部的嘉奖。

1940年秋,小分队转移到绥芬河大青山一带,在东宁以西的二十八道河子附近,被数百名日伪军包围。为掩护几个战士突围,他带伤一直战斗到最后。当日伪军叫喊着“捉活的!”疯狂地扑过来时,墨林毅然向自己开了一枪,壮烈殉国,年仅19岁。

毛主席的题字

这五个小英雄都是抗战时期中国儿童的代表,他们是英勇不屈的英雄。面对日寇的暴行,他们英勇抵抗到最后,他们是最有骨气的中国儿童,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抗日英雄。他们的名字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