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奋斗人生

2025-06-11 14:04 来源:略喷网 点击:

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奋斗人生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488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松下幸之助:战略经营之神》(上)



这本书是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传记。



不管你是在创业,还是想提升竞争力,相信今天这本书,都能给你带来启发。它能让我们看到,松下幸之助怎样从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学徒,成为日本的“经营之神”,把松下公司打造成一流企业的。



说起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理念,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些。比如,“自来水哲学”,这说的是,松下幸之助决心,要让生活物资变得像自来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更加便宜的价格进入千家万户。再比如,“水库式经营”,这说的是,企业在经营中要在资金、库存方面修建水库,做好准备应对急速增加的需求。这些经营哲学,影响了无数企业家。但我看完这本书以后,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追赶战略”,这是松下在成长期,最擅长的获胜模式。



“追赶战略”是啥意思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这八个字,“敢为人后,后中争先”。这个战略集中体现在松下做产品的方式上。他们开发产品时,有一个共同特点:快速模仿市面已有的产品,作出创新,赶上、超过产品的发明者。也就是创造性模仿。



松下公司很多重要产品,都不是他们最早研发或者最早销售的。比如,日本最先销售电饭煲的是东芝公司,最先推出量产型黑白电视机的是夏普公司,喷流式洗衣机也是三洋电器最先涉足的。但不管是性能,还是销售数量,松下的这些产品都在日本排在前列。



松下幸之助是怎么通过“敢为人后”,带领公司“后中争先”的?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解读。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松下幸之助的生平,以及他的思维方式。他活了95岁,经历了无数困境,让人惊叹的是,他不仅没有被困境打败,也没有被自己的成功“打败”,一直成长到人生的最后关头。



1894年11月27日,松下幸之助出生在日本和歌山县。他们家有8个孩子,松下幸之助是家里最小的。他们家原本属于当地的富裕阶层,但由于家道中落,松下幸之助9岁时就离开家,去大阪打工。来到大阪后,他在一家自行车店当伙计,一干就是6年。在这里,松下幸之助养成了后来的行事风格,勤奋、节俭、待人极有礼貌。



松下幸之助从小就有强烈的正义感。比如,他在自行车店工作时,有个同事贪污了店里的商品被发现了,松下幸之助对老板说,如果不惩罚那个人,自己就会辞职,老板听从了他的意见。



松下幸之助很小就开始打工,没怎么上过学,但他对社会大趋势的变迁非常敏感。他15岁的时候,大阪市要在全市铺设电车铁路,松下幸之助一下就意识到,电车会取代自行车,“接下来会是电气的时代”。于是,他离开了自行车店,想办法进入了大阪电灯公司工作。在这里,他从见习工做起,一步步晋升成为检查员,中间还结了婚。



松下幸之助身体一直不太好,检查员这个岗位又是个闲职,如果他没有创业的野心,这么继续干下去其实也不错。但松下幸之助根本闲不下来,他在电灯公司上班时,除了本职工作,还在做研究,他一心想要改良电灯插座。当时的电灯插座,需要把电线缠在螺丝上,还要用一种叫作焊锡的焊料固定,很麻烦。而松下幸之助想要省去这些麻烦,用他改良的电灯插座,人们只要按一下插座上的突起按钮,就能通电。22岁时,松下幸之助决定辞职创业,组建了一个只有5个人的团队,专心制造电灯插座。



他对这个产品的前景很有信心,可他并不知道制造电灯插座的核心技术。好在,有位友人告诉了他制造方法,松下幸之助才做出了产品。这个倾注了心血的电灯插座,并不受欢迎,松下幸之助和团队在大阪市到处奔走推销,才卖出了一百个左右。很快,资金告急,松下幸之助的创业团队原本有5个人,一下缩减成3个人。



一下走了两个创业伙伴,但松下幸之助并没有气馁,他继续专注地改良自己的产品,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机会。1917年,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生产电风扇底盘的订单。为了维持生计,松下幸之助接下了这个订单,如期交付。第二年,他又收到了一个追加的订单。此时的松下幸之助,不仅有了金钱上的收益,也开始被市场认可,不过,他可不想一直做代工,他还要生产自己的产品,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个改良插座。



1918年,松下幸之助创立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生产电灯插座。电灯插座推出后,销量上升得很快。这是因为松下的价格比同类产品便宜三成。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松下幸之助会用旧灯泡的灯座,来代替插头上的螺旋部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与其说是新产品,倒不如说是废物利用”。



这个电灯插座,不仅让松下幸之助在业界打响了第一炮,还奠定了这位“经营之神”此后的生产理念:在市场既有产品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和设计,改良产品,获得市场的支持。说得再准确点,松下幸之助做的是改良而不是发明。这款产品之后,松下幸之助又推出了一个双灯用插座,也是同样的研发模式,在市场既有产品的基础上做了改良。这两款产品都非常受市场欢迎,为了满足需求,松下幸之助扩大了生产规模,到了1918年年底,团队也从3个人发展到了20多个。



时间很快来到20世纪20年代,在松下幸之助的领导下,松下公司的发展势头不错,资金收益良好,新建了工厂,畅销产品也越来越多,他们推出了自行车灯、电熨斗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价格比同类产品低,性能还更好。



松下幸之助还听从员工的建议,把公司从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逐渐转为现代的经营方式。1929年,松下幸之助为自己的公司确立了纲领和信条,他们的纲领是:兼顾公司盈利与社会正义,致力于国家产业的发展,以求社会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话题如今很热闹,企业都很注重搭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可是你看,差不多一百年前,松下幸之助就想通了,企业的目的不只是盈利,还要兼顾社会责任。



那时候,松下内部的一切事务,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外部的环境就没这么理想了,麻烦不断。比如,1929年的时候,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松下公司的情况相当严峻,他们的产品销量锐减、库存严重积压。松下幸之助正好卧病在床。



此时,松下公司的员工数量是477人。面对这样的生存困境,一般公司不得不进行人员整顿,也就是裁员。但松下幸之助的决定是:绝不裁员,工厂产量减半。即便工厂只开工半天,也要给员工全天的工资。当然,他也提出了要求,员工们要尽全力销售库存商品。



为什么松下幸之助不肯裁员呢?这要说到他的人才观念了。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尊重人、重用人。员工都是自己好不容易招进来的,出现困难了就把人家裁掉,松下幸之助说,这样做会动摇他的经营理念。他的这个决定,感染了员工。大家原本战战兢兢,以为自己会失去工作,没想到,公司居然不裁员,于是,所有员工开始拼命工作,推销库存产品。到第二年的2月,仓库里堆积的库存就全部售罄了,松下公司又可以追加生产了。



在人才方面,松下幸之助还有一句名言是,“生产商品之前先生产人才”。他曾经对员工说,如果你们被顾客问到,松下电器是一个生产什么的地方时,你们就这么说,松下电器是生产人才的地方,同时也生产商品和电气器具。



1929年的经营危机,只是松下幸之助漫长的人生中,很小的一个风波。此后,直到他退休,这位“经营之神”遇到了无数风风雨雨,但他每次都能力挽狂澜。如果你看了书,肯定也会感慨,所谓的“经营之神”,原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坎坷的经历中锻造出来的。



有次,松下公司的经营状况很不理想,松下幸之助就问下属:“你知道聪明的人和伟大的人有什么不同吗?”他接着说,“你听着,聪明的人是博学的。读了各种各样的书,通过学习变得知识渊博的人是聪明的。而伟大的人是不知道历经了多少苦难的人。越过苦难山丘的次数越多,这人就越伟大。”他是在用这番话指导自己的下属,用正确的心态度过困境。



为什么松下幸之助能带领公司一次次越过苦难的山丘呢?我觉得,这离不开他“顺其自然”的心态,以及他看待失败的方式。



松下幸之助曾说,他的成功秘诀就是顺其自然地去做应该做的事,不勉强,不着急,不在乎表面。比如,他因为家庭原因,很小就去当学徒,每天都要做重复的工作,但他不认为这是什么不幸的事,因为学徒经历让他拥有了作为商人的基本素质,体会到了人情的微妙。比如,松下幸之助从小身体就不好,为了爱护身体,他学会了求助,懂得拜托别人帮忙完成工作,这也让他在松下公司带出了很多优秀的高管。



再比如,松下幸之助是从电灯插座起家的,按理说,开关插座也属于他的业务范围之内,但是,他直到1929年才开始做开关插座。为啥明明起了大早却要赶个晚集呢?因为不想勉强,要顺其自然。开关插座行业的竞争对手实力很强,松下幸之助如果硬要生产这个产品,是在勉强自己,与其勉强,还不如先去改良其他种类的产品,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去进军这个行业。后来,松下幸之助生产灯泡时,也贯彻了这种顺其自然的风格。1933年,他就决定制造电灯了,可两年后他才进入灯泡市场。这是因为,竞争对手实力很强,主导了当时的灯泡市场。松下幸之助很想生产灯泡,但他知道当下并不是正确的时机,不能勉强生产。



顺其自然,多么简单的四个字。解释自己做生意的诀窍时,松下幸之助还经常说另一句很简单的话,那就是:“天下雨,人打伞”。快下雨时要准备好伞,下雨了不能任由自己被雨淋湿,道理都很简单,人人都知道,可是,有多少人能够真的按照常识去做?像松下幸之助这样,无论顺遂与否,都能做到顺其自然的人,又有多少呢?



松下幸之助对失败的观点,也很有趣。面对失败,人们要么感到不安,要么逃避、给失败找借口。松下幸之助可不会这样,他认为,成功只是因为自己运气好,但失败时千万不要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而是自己的责任。在他看来,通过充足的提前准备完全可以避开失败,只要一个人事先好好地制定计划,执行中也小心谨慎,绝不怠惰,一般来说事情都能顺利发展。



在这样的理念下,不管外界环境多么严峻,松下遭遇的困境多么复杂,松下幸之助都能轻松对待。比如,1964年,日本家电产业遭遇了一场大萧条,各家公司都陷入经营危机。已经卸任社长一职的松下幸之助,重返管理一线,改革了销售制度,重构了组织,带领松下成功战胜危机。一定程度上,他还会把坏事看成是好事。我给你分享几个他的金句:“厄运之年未必就是悲观之年,它实际上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如果在冰冷的石头上持续坐三年的话,石头也会变温暖。”



这么听下来,松下幸之助这个人好像天生就不会焦虑。并不是。松下幸之助虽然比一般人更加独立,但他也会紧张焦虑。按照他的小舅子井植岁男的说法,松下幸之助“常常生病,思虑太多导致失眠,血压也很高。” 即便如此,他常常会把下属的忧虑都揽在自己身上,要求员工尽管来麻烦他,由他来当忧虑的负责人,解决烦恼,这样,员工没有了后顾之忧,就能更好地工作。在他看来,下属乐于麻烦上司,上司也乐于被麻烦,在这样的氛围下,公司自然就会得到发展。



松下幸之助能够很好地应对失败,同时,也能很好地应对成功。我们知道,有时候,让一个人倒下的,不是失败,而是成功带来的志得意满。按照世俗的观点,松下幸之助很早就成功了,多次排在日本富豪榜的前列,1962年还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被称为“最优秀的产业人、最优秀的商人、思想家、出版人、畅销书作家”。



但巨大的成功并没有让松下幸之助志得意满,他一直不断学习,晚年还在继续成长。比如,1961年时,66岁的松下幸之助从社长的位置退了下来,他投入到PHP研究所与研究人员一起研究人性。PHP(Peace and Happiness through Prosperity)的意思是,通过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繁荣,实现和平与幸福。85岁时,他还出资设立了一个学校——松下政经塾,培养下一代的领导者。



1989年4月27日,松下幸之助去世。他去世后,松下公司仍在成长,从当年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长成了有27万员工的跨国公司。那个曾经只生产销售电灯插座的小公司,变成了一家综合性的家电产品制造商,触角还拓展到了电子零部件和工业设备领域。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松下幸之助:战略经营之神》杨蕾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