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王健林又出大事了

2025-11-01 00:15 来源:略喷网 点击:

王健林又出大事了

2025年3月18日,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冻结令,将前首富王健林及其掌舵的万达集团再次推向舆论风暴中心——其全资持有的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元股权被全部冻结,冻结期限长达三年。这是万达集团2025年新增的第四条大额股权冻结记录,累计冻结金额已超百亿,叠加同期上海、甘肃、北京等地法院对万达执行的34亿元债务,王健林的商业帝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危机。

一、事件核心:股权冻结背后的债务链崩裂

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80亿元,是王健林布局文化产业的旗舰平台。此次冻结意味着王健林彻底丧失了对这一核心资产的控制权。而此次司法冻结仅是万达债务危机的冰山一角:

股权冻结规模扩大:2025年至今,万达集团新增股权冻结金额超50亿元,包括大连万达商管19.79亿元、万达文化1亿元等。

债务执行密集:仅2月至3月,万达被多地法院累计执行63亿元,其中甘肃矿区法院执行17.1亿元,北京二中院执行17.2亿元,上海金融法院执行4775万元。

高管动荡:被视为王健林接班人的万达商管总裁张霖于2月辞职,接任者张春远身兼六职,疲态尽显,暴露内部管理危机。

二、危机溯源:从“首富神话”到“卖楼求生”

王健林的困境始于2017年监管层对海外投资的收紧。彼时,万达被迫以“骨折价”抛售海外资产:3.2亿英镑购入的英国游艇公司半价甩卖,77家酒店199亿贱卖富力,13个文旅项目438亿打包卖给融创。然而,这场“断臂求生”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IPO折戟与对赌压顶:万达商管四次冲击港股上市失败,切断了关键的融资渠道,触发与苏宁、永辉等投资人的对赌协议,需回购超180亿元股份。

轻资产转型“跛脚”:尽管王健林早在2017年提出轻资产战略,但万达商管的运营收入仍依赖地产销售输血。2025年仅一个多月内,万达就抛售5座万达广场,接盘者均为险资,折射出轻资产模式尚未形成可持续盈利路径。

盟友反目与信用崩塌:永辉、苏宁、融创等昔日合作伙伴纷纷追讨欠款,累计金额超180亿元,万达的信用体系几近崩溃。

三、生死自救:卖资产、套现与资本腾挪

为缓解流动性危机,王健林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

1. 加速抛售核心资产:2025年开年即出售宣城、铜陵等5座万达广场,险资坤华股权投资成为主要接盘方,两年内累计收购21座万达广场。

2. 资本市场减持套现:3月通过旗下公司减持万达电影股份,套现超3亿元;此前万达电影控制权已易主上海儒意,套现20亿元。

3. 股权质押与个人资产冻结:王健林质押个人股权并冻结19.5亿元存款,试图填补集团债务窟窿,但仍难阻股权接连被冻结。

四、行业镜鉴:五记警钟与企业家精神的重塑

王健林的困局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危机,更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落幕的缩影,为企业家敲响五记警钟:

1. 敬畏杠杆:万达以高杠杆扩张铺就300余座万达广场,却在行业寒冬中债务链崩裂。反观万科2018年喊出“活下去”,以现金流管理抵御周期波动。

2. 转型需破釜沉舟:万达轻资产转型流于表面,而碧桂园深耕机器人、龙湖布局商业运营,展现了真正的战略定力。

3. 信用重于黄金:盟友变债主的教训证明,商业社会的基石是契约精神,信用崩塌的代价远超短期利益。

4. 多元化抗风险:万达过度依赖商业地产,而龙湖通过天街、冠寓、智慧服务三大航道分散风险,构建抗周期能力。

5. 未雨绸缪的生存哲学:华为“备胎计划”抵御制裁的案例显示,危机管理需在繁荣期储备粮草,而非临渴掘井。

五、结语:时代的断腕与商业文明的阵痛

71岁的王健林仍在孤身搏斗,他的故事没有逆袭的爽文结局,却为所有企业家提供了一面镜子。当房地产暴利时代终结,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博弈,高杠杆扩张的投机逻辑已难以为继。王健林的挣扎,映照出中国商业文明从规模崇拜到精细化运营的必然转型。正如网友评论:“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万达的幸存,或许在于王健林始终相信“活着就有希望”。但现实是,这场危机不仅考验着企业的韧性,更考验着整个行业在变革中重构价值的智慧。